竹友會|2026年竹友會返鄉服務
- 實踐期程:2026-01-26-2026-01-28
- 聯絡人:莊蕙綸
- 聯絡方式:0933736975/after9531@gmail.com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6-12-25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桃竹苗地區校友會長期推動「返鄉服務暨社會實踐計畫」,以教育推廣為核心,結合課程設計、活動策畫與社區交流,深化青年對社會責任的實踐。本次主題為「偏鄉教育關懷與永續啟發」,旨在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平衡,並以永續行動連結地方發展。
教育關懷與啟發學習:以寓教於樂為核心,設計品格教育、英語遊戲、美勞創作及團康互動課程,培養學童探索精神與自信表達能力。
永續與社區共創:結合 SDGs 第4(優質教育)、第10(減少不平等)及第17(夥伴關係)項,推動共學與文化交流活動,使服務深入社區。
學生專業實踐與反思:志工自籌課程與成果展,透過行動與省思,將所學轉化為具社會影響力的創新行動,實踐「服務他人、成就自我」精神。
活動內容與分工
本次「偏鄉教育關懷與永續啟發」服務營將於苗栗縣永貞國小舉行,為期三天,服務對象為當地國小學童,並有約75名志工參與。活動以「陪伴、啟發、共創」為核心理念,並設計融合教育與品格兩大主題的課程,旨在透過實踐和反思,讓學童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術知識,還能在品格和環保意識方面有所成長。
1. 教育課程、環保與永續行動
教育課程:
現代教育不僅強調知識的傳授,更重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社會責任感和全球環境問題的關注。本次活動中,教育課程將著重於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課程內容包括: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介紹全球環保目標,並探討如何在當地社會中實踐這些目標。
生態系統保護與資源節約:讓學童理解生態環境的價值,並學會如何進行資源的節約與回收。
綠色技術與氣候變遷:介紹可再生能源、環保技術的應用,並讓學童了解如何對抗氣候變遷。
環保與永續行動:
永續行動的核心是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未來世代的需求。在本次服務營中,學童將參與具體的環保活動,如:
資源回收與垃圾分類:學習如何有效地分類和處理垃圾,減少污染。
綠色能源推廣:介紹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並讓學童了解其對環境的正面影響。
這些活動將不僅是理論的講解,而是將環保行為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學童能在實踐中理解環保的價值,並養成負責任的行為習慣。
2. 創新內容
本次服務營將融入創新元素,提升學習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具體的創新內容包括:
遊戲化學習:將課程內容與遊戲相結合,設計如闖關遊戲、團康活動等,讓學童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環保知識。
跨學科學習:課程設計將跨越傳統學科界限,融合環保、品格教育與語言學習等,讓學童在多元化的學習中拓展視野。
實地體驗:除了理論學習,我們還將安排學童參與實地考察、環保活動等,讓他們親身體驗環境保護的意義與方法。
這些創新內容不僅能提高學童的學習興趣,也能幫助他們在互動中加深對環保的理解,並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
3. 備案
為確保活動順利進行,所有活動在事前均需進行詳細的備案。備案過程包括:
計劃設計:細化活動時間表、課程設計、所需資源等,確保每個細節都得到妥善安排。
資源協調:聯繫所有合作單位(如學校、志工、家長等),確保場地、設備、物資等都能按時到位。
風險管理:針對可能的風險進行預測與準備,例如學童的安全、天氣狀況等,確保活動過程中能夠及時應對。
備案不僅能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還能有效地應對突發情況,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4. 成果展
活動結束後,我們將舉辦成果展,展示學童在營期中的學習成果與創意。成果展的具體內容包括:
學習成果展示:學童展示他們在環保課程中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如手工製作的環保物品、團隊合作的成果等。
家長與社區參與: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參與成果展,這不僅能增加學童的自信心,還能促進社區間的交流與合作。
反思與討論:在展示的同時,我們將設置討論環節,讓學童與家長一起反思學到的環保知識及其應用。
成果展不僅是一個學習成果的展示,更是學童與社區互動的機會,讓所有參與者都能感受到活動的意義。
分工架構如下:
總召組:統籌計畫方向、外部聯繫與資源協調。
課程組:設計教案、製作教材與活動帶領。
活動組:規劃團康與闖關遊戲,維護秩序與氣氛。
醫療組:進行健康衛教、資料紀錄與安全監測。
美宣組:負責宣傳設計、場地佈置與攝影紀錄。
行政與財務組:處理報名、核銷與經費管理。
機動組:支援臨時任務、物資搬運與突發狀況處理。
隊輔組:陪伴小隊學童、協助反思與情緒照顧。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我運用在學期間培養的活動規劃、溝通協調與教育引導能力,參與偏鄉教育關懷行動。透過課程設計與團康帶領,結合環保手作、品格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讓學童在體驗中學習合作與尊重。過程中發揮組織與引導專長,協助團隊整合課程內容與現場執行,將所學轉化為對社會有意義的行動,實踐青年專業參與的精神。
2. 公民意識培育
在偏鄉教育服務過程中,我學習以尊重與同理心面對不同背景的學童與社區居民,理解每個人都有被傾聽與學習的權利。團隊活動強調包容與合作,鼓勵學童表達意見、互相尊重差異。這樣的實踐經驗讓我更加關注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處境,培養維護公平與尊重他人權利的公民意識。
3. 大學社會責任
本計畫以教育關懷與永續行動為核心,透過學生自主規劃與社區協作,推動偏鄉學童的多元學習與成長。活動中結合品格教育、創意課程與成果展,將關懷轉化為具社會影響力的實際行動。藉由服務過程的反思與成果分享,讓大學生成為社會創新的推動者,實踐大學服務社會、促進地方永續的責任。
4. 真實問題解決
在實際進入偏鄉服務過程中,我們面對學童學習差距、資源不足與健康觀念薄弱等真實問題。團隊透過觀察與訪談了解在地需求,並以創意課程與衛教活動作為回應。過程中不斷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整合團隊專長與社區建議,找到最合適的解決方法,培養在真實情境中應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5. 多元跨界創新
本計畫以偏鄉教育推廣為核心,透過團隊成員在課程設計、活動企劃與行政執行等不同領域的合作,發揮跨界整合的創新精神。課程內容結合品格教育、科學體驗與創意美勞,讓學童在遊戲與互動中學習。團隊透過溝通協調與角色分工,整合不同專長與觀點,共同解決現場問題,展現跨領域協作與社會創新的實踐力。
提醒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