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長社 - 蔚海行動者:以綠色經濟思維守護海洋永續
- 實踐期程:2025-08-01-2026-06-30
- 聯絡人:李羽曜
- 聯絡方式:mail : f131861913@gmail.com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6-04-30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蔚海行動者」社會實踐計畫以「海洋永續」與「綠色經濟」為雙重核心,結合淨灘行動與跨領域專業,旨在深化台科大學生對海洋污染成因、經濟行為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關聯認識。本計畫不僅著眼於海岸線清理,更進一步探討整體海洋環境問題與綠色創新解方,並透過跨領域合作提出具創意與可行性的解決構想,發揮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潛力。
在計畫初期,學生將主動查閱海洋污染、生態平衡與綠色經濟相關資料,並整理重點製作簡報,由各組成員輪流上台報告與分享。透過自主學習與同儕交流,學生將學習如何從經濟與制度面切入分析環境問題,激發對議題的理解與思辨。並建立跨領域小組(如商業、工程、設計等)進行任務分工。核心活動為實地參與海岸淨灘、污染源記錄與垃圾分類調查,並深入探討污染物背後的產業模式與消費行為,例如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普及、回收制度設計的漏洞等。學生將從中發掘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像是推動產品設計改良、建立可持續供應鏈、或以科技方式促進環境監測。
中後期將展開小組討論與創意實作,利用收集到的可回收材料,進行再設計與產品創作,體現循環經濟概念。學生也將製作短影片與圖文報導,彙整實作成果與綠色創新構想,透過社群平台與校內展覽加以推廣,擴大計畫影響力。
本計畫最終期望學生成為「知行合一」的環境行動者,不僅能將專業應用於社會實務,也能理解如何在經濟系統中促成永續轉型,成為面對氣候與資源挑戰時,具備公民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實踐者。
活動內容與分工
此計畫分為五個階段,並針對每個階段進行具體的任務分配,以確保活動的順利推動與海洋永續理念的實際落實:
前期規劃與自主研習
在計畫啟動階段,將進行組員分工與初步任務安排,並展開主題研習。每位組員需主動查閱與整理與海洋污染、生態保育及綠色經濟相關之資料。各組成員輪流製作簡報上台分享,深化理解並建立團隊共識。活動統籌者負責總覽時程與進度,確保各項準備工作如期完成,並預留討論時間釐清方向與分工細節。
行動設計與實作前培訓
此階段將進行淨灘行動之事前準備與培訓。包括介紹淨灘流程、安全須知與垃圾分類原則,同時講解海洋污染現況與台灣沿岸的實際問題案例。學生將進行分組討論,預先思考可能遭遇的挑戰,並擬定行動策略與資料紀錄方式,確保後續實地執行更具系統性與目的性。
實地海岸淨灘與資料記錄
全體組員將前往海岸進行實地淨灘活動,落實前期所擬定的行動方案。為提升效率與資料完整性,組內將依功能分組,各組負責不同任務區塊,例如:實際清理垃圾、現場進行分類與記錄、拍攝活動紀錄影像,以及同步觀察污染特徵與潛在風險點。此分工方式將使各項工作同時並進,確保行動具有系統性與可分析性。學生亦將依據其專業背景(如商業、工程、設計等)深入思考海洋廢棄物所反映出的產業結構與行為模式,為後續綠色創新提案奠定觀察基礎。
回收創作、小組討論與成果製作
淨灘後,學生將展開小組討論,整合現場觀察與回收結果,並針對污染問題提出綠色經濟視角的解決構想。同時,各組將利用可再利用之材料進行創意實作,製作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再生產品。此外,將同步進行短影片拍攝與圖文整理,記錄整體活動過程、學習歷程與心得反思。最終成果將上傳至社群媒體(如FB粉專、IG)並於校內展出,擴大計畫影響力。
成果報告與經驗反思
計畫最終階段,各小組將進行PTT成果簡報,分享行動成效、創意設計與學習心得。透過彼此觀摩與公開回饋,提升團隊表達與共識建構能力。活動結束後,全體成員將參與檢討反思會議,深入回顧所學內容、執行經驗與實務挑戰,並思考此類行動是否可推廣至其他社區、學校或產業情境,拓展社會實踐的影響範圍與價值。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本計畫鼓勵學生將所學專業實際應用於海洋永續議題中。透過小組合作,學生將從機械、設計、材料、商業等專業視角出發,分析海洋垃圾的結構性根源,探討如何透過產品設計、制度優化或科技導入改善污染問題。在實地淨灘與創意實作過程中,學生能將理論與實務結合,深化社會參與感與責任意識,落實專業知識對社會的正向影響。
2. 公民意識培育
學生將藉由參與海岸保育行動,親身體會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進而反思自身消費習慣與資源使用方式。透過自主研習、現場淨灘與社群平台發聲,學生將學習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公共議題,並透過行動與倡議擴大影響力,激發更多人投入環境保護,共同培養守護海洋的公民素養。
3. 大學社會責任
身為科技大學學生,具備知識與行動力的我們有義務回應海洋污染與資源浪費等社會關切。本計畫以實作為核心,讓學生不僅理解垃圾分類與回收價值,更藉由淨灘與回收物再創作實踐循環經濟,將環保理念從校園延伸至家庭與社區。這種知識轉化行動的過程,正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體現。
4. 真實問題解決
學生在現場將面對實際挑戰,例如:混合性廢棄物分類困難、污染物溯源不清、回收處理鏈條不完善等問題。藉由垃圾記錄與討論,學生將主動分析這些問題的產業與制度面因素,進而思考改良策略。計畫後期也將透過小組報告與影片分享,將這些真實觀察轉化為可供他人理解與學習的具體經驗。
5. 多元跨界創新
本計畫強調跨科系合作與創意實踐的重要性,學生將共同討論、構思並完成回收再利用作品,將環境觀念與設計、科技、商業策略結合,創造出具倡議與教育價值的成果。透過社群推廣與展覽行銷,學生不僅提升創新與表達能力,更讓綠色行動從校園擴散至更廣泛社群,展現大學生在環境創新中的潛力與行動力。
提醒事項
1.參加114新生茶會之新生
2.生命成長社社員
3.學校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