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KOS_AI時代的文化故事_新店&烏來AI教育
- 實踐期程:2025-04-01-2026-11-30
- 聯絡人:李家興
- 聯絡方式:coolcrow0403@gmail.com/0928-279059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6-04-14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一、企劃背景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迅速進展,文化科技已成為推動文化永續的重要工具。位於新北市的烏來地區,擁有豐富的原住民族文化資源與教育需求,適合發展兼具文化深度與創新應用的科技教育。而生成式AI的普及,為教育領域提供嶄新可能。透過與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新店未來基地與烏來國中小學的合作,本計畫將AI教育導入原民文化與高中、大學生的應用實踐中,探索文化與科技的交會。
二、企劃目標
1. 將AI教育結合在地文化,引導偏鄉學童以創意方式表達文化認同。
2. 教導高中與大學生應用生成式AI進行創作與Coding實作,並強化數位素養。
3. 培育台科學生跨文化設計與教育實踐能力,成為文化科技實踐的推動者。
4. 建立大學與社區協作平台,持續推動文化教育科技化。
三、企劃參與
Oikos團契社將攜手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新店未來基地與烏來國中小學推動AI教育實踐。學生將參與兩類計畫:一是每週日前往烏來,與國中小學生團契互動,進行AI基礎教育與文化創意活動;二是每月於新店未來基地舉辦生成式AI應用工作坊,教授高中與大學生如何使用AI輔助程式設計(Vibe Coding)與創作,促進青年AI素養普及。
活動內容與分工
活動內容與分工
【一】知能實習
邀請AI產業實務講師,辦理兩天課程,涵蓋生成式AI原理、應用案例與實作練習。並透過線上平台提供AI學習資源。社會實踐學生將在課前完成指定線上課程,於課中擔任學員與講師間的溝通橋梁,並協助引導實作。
【二】實作參與
1. 烏來偏鄉AI文化教育(每週日)
- 地點:烏來國中小學
- 內容:詩歌敬拜、團契分享、原民文化主題遊戲設計、小朋友創意文化輸出
- 對象:國中小學生
- 學生角色:活動設計者、教案助教、文化互動主持人
2. 青年AI應用工作坊/論壇(每月一次)
- 地點:新店未來基地
- 內容:生成式AI基本概念、AI輔助Coding(如Vibe Coding)、文化應用專案討論
- 對象:高中與大學生
- 學生角色:工作坊引導者、小組引導與教學助理、社群策展
【三】團隊分工
1. 總務行政組:負責場地聯繫、活動排程管理、預算編列與執行追蹤、講師聯絡與合作窗口協調。
2. 節目課程組:負責規劃課程主題與活動流程,撰寫教案並協調講師教學內容,負責製作教材及指導學生教學技巧。
3. 媒體行銷組:負責影像與照片紀錄、成果剪輯與彙整、社群平台經營、對外宣傳素材設計與新聞聯繫。
4. 活動執行組:現場活動管理與動線安排、緊急應變處理、小組互動設計與帶領、教學輔助與學員關懷。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本計畫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與在地文化教育,讓參與的台科學生實際面對原民文化教育現場的挑戰。透過教學設計與科技應用實作,學生在跨文化環境中將AI工具轉化為文化溝通的媒介。透過與烏來在地學校與新北市青年局的合作,學生能實際接觸教育現場與青年議題,並將所學技術具體實踐於社會服務,提升其專業應用與社會參與能力。
2. 公民意識培育
學生在參與此計畫過程中,將學習如何以科技促進教育平權,特別是在偏鄉與資源較少地區的實際需要。透過與原住民小學生的互動與教學,學生將更具體理解文化差異與社會不平等的實況,並在過程中反思自身作為知識傳遞者的角色,進而建立起主動關心社區與多元文化的公民意識。
3. 大學社會責任
提供一個具體實踐社會參與的場域,不僅將AI知識帶入教育現場,更促進大學與地方社區的深度合作。藉由與新北市政府青年局、新店未來基地與烏來地區中小學的合作,本計畫展現高教機構在科技轉譯、教育創新與文化永續推動中的實質角色,具體落實大學社會責任(USR)的價值。
4. 真實問題解決
強調學生在實務中學習,透過設計AI應用課程與文化遊戲,回應烏來學童在數位素養與文化表達上的需求。學生需針對不同年齡層與文化背景設計合適的教材與互動模式,這樣的挑戰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磨練教學能力與科技應用能力,達成知識轉譯與社會創新的雙重成效。
5. 多元跨界創新
AI教育不應只是技術導入,更應成為跨界創意的起點。透過生成式AI的應用,學生與學童可共同創作文化故事、設計具原民元素的互動體驗,融合藝術、文化與科技。本計畫將不同背景的青年、大學生與在地兒童集結於一個創意平台,促進跨年齡、跨領域的學習與創新互動,發展未來教育與文化表達的新形式。
提醒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