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士班/食農與環境探索
- 實踐期程:2024-09-01-2024-12-20
- 聯絡人:楊上毅
- 聯絡方式:Email: m11318001@gapps.ntust.edu.tw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5-01-31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本計畫以聯合國所發佈的「文化永續」為核心,並以人為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喚醒每一個人的土地意識,讓回歸最純真的生活型態也能是種選擇。透過城南地區與宜蘭深溝村的合作,也實踐農村再生與城市農業的發展,聚焦在農業永續、文化傳承與社會責任的實踐。其目的不僅是在自我價值感的提升,而是藉由與土地的親近和農民的互動,了解不是只有都市發展才是主流,更應追求「城鄉共融」,讓資源在城市與農村間流動,非由都市壟斷。發生在土地上的人、事、物,皆有其存在的意義,歷史文化的脈絡應該要保存,更應該傳承給下一代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秉著文化底蘊,加深鄉土連結,循著舊有的百年水脈,走出創新的未來。另外,土地孕育了萬物,我們所吃的食物皆來自土地的供給。所以每一人也可主動了解土地永續循環的正確知識,支持友善耕作的農地。本計畫整理既有文史資料,盤點各方資源,結合教育的能量,將「永續」、「土地」、「人文」、「科技」有系統的結合並推廣。
活動內容與分工
1.透過文史記載進行文化傳承
蓄積在雪山裡的萬年水脈,在雪山兩側孕育了宜蘭與台北。本計畫著眼於將城南深溝兩地既有成果梳理成具結構性和歷史脈絡的文史資料,以促進世代間的對話和交流,同時提供嚮往田園生活的民眾暸解在地特色。
2.復育百年水脈重現城南風華
農業發展最基本的兩大要素:土與水。本計畫將以深溝城南兩地為主,觀察其水文,並進行水質分析,提出水對環境的建構以及景觀的形成。另對灌溉水質和土壤進行科學分析,確保其安全性,從而提供農業活動的科學依據。
3.攜手鄉村農業共建城市綠景
本計畫旨在重新連結農業與城市,提出「S-turn」的概念,即讓都市居民在不離開城市的情況下,找到一塊地從事農耕。希望通過專業課程培養都市農夫,並探索食物造景(food scaping)以重塑都市景觀。
4.發展智慧農業開創新農型態
城南與深溝村在新農業發展存在多種不同型態,本計畫將引導學生與在地社群對話,以了解城南與深溝村各自的農業型態和文化特色,激發農業創新的想法並探索新農商業模式的可能性。臺科大的管理學院教授群,將提供專業的協助或與既有課程連結。
5.推廣新農教育扎根鄉土意識
本計畫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與鄉土意識,深化學生對土地的認同感與在地文化的理解。基於「食農教育法」的六大核心目標,課程將涵蓋食物來源、食品安全、農業生態、營養健康、環保永續及社會責任等主題,並計劃開設相關專業課程以深化學習效果。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參與本計畫的學生來自不同系所,橫跨工程、電資、管理、電資等學院,學生們以本身系所的專業,與其他系所的學生砥礪、磨合,輔以管院EMBA學生與校友所在的產業,甚至是本校通識中心、公部門的資源,共同探索並分析食農、地方自然人文等相關議題,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與鄉土意識。
2. 公民意識培育
本計畫透過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與沉浸式的農村體驗,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在地知識(如:訪談當地社群、製作紀錄片或短影音來記錄當地文化、整理文史資料),增進對深溝村的認識與連結。透過親身體驗農村生活並參與農耕工作,學生可與土地建立深厚的聯繫,這種實地接觸促使學生反思土地與居住者之間的關係,深化其對於土地的認同感。
3. 大學社會責任
隨著學習過程的推進,參與本計畫的學生不僅從聽故事的人轉變為說故事的人,還成為傳播鄉土意識的種子。在這個反思的過程中,學生亦可能發現當地產業潛在的再生機會,進而將課程延伸至中小學的戶外教學活動,擴大其影響範圍,發揮社會影響力。
4. 真實問題解決
學生前進本計畫體驗場域宜蘭深溝村,透過與當地小農、耆老深度對談,了解這些年來發生在深溝村的事件與問題(如:老農與小農之間理念的衝突),或者是在進行工作時的困境(如:持續氾濫的福壽螺),培養在地意識,並思考土地與使用者的連結。
5. 多元跨界創新
學生在參訪深溝村結束後,將自身知識及專業跨域至本計畫主題,針對其產出相對應之提案與成果,如:深溝村未來展望、老農小農之間的障礙突破、中小學生營隊課程設計等。此舉將促進學生有效思辨、學以致用,不僅強化本計畫在教育上的影響力,也為地方既存之問題注入一絲轉機。
提醒事項
本計畫提供113-1學期「食農與環境探索」之修課同學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