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科大城南學院STREAM沉浸式夏校
- 實踐期程:2024-07-01-2024-07-05
- 聯絡人:黃信洋
- 聯絡方式:lacanian@mail.ntust.edu.tw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4-12-31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臺科大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的三所學校之一,隨著「大學社會責任」概念潮流的崛起,大學與自身周邊的社區或社群彼此的協作發展,也成為大學自身發展的職責之一。循此,臺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呼應了本校對於USR計畫的重視,也呼應國內地方學學院的發展趨勢,決定協助本校發展關注地方發展的城南學院,期能協助本校推廣社會實踐的相關概念。
現階段的通識教育中心,提出了3項作法來推動城南學院的相關工作,分別是:(1)帶狀課程:STEM/STREAM跨域微學程、(2)塊狀課程:STREAM沉浸式夏校,這些項次都是目前通識教育中心建構城南學的實質作法。
(1) 帶狀課程:STEM/STREAM跨域微學程
本校是技職體系理工科大的代表學校之一,本校畢業生未來從事科技相關工作的比例頗高,因此緣故,本校發展的STEM相關課程可能就需要加值本校學生相對來說比較需要的人文論述,所以本中心發展的STEM課程就增加了R(批判識讀)與A(文藝)等兩個向度,而這也是本中心發展「STEM/STREAM跨域微學程」的重要原因。此學程的發展共有3項內涵,分別是「數位人文」、「體驗學習」與「知識傳承」,強調的是科技加值人文、實作課程,以及知識向下傳承的重要性,因此也就有了夏校的相關做法,透過營隊式的實作課程讓本校大學部學生能夠以體驗學習的方式把跨領域的知識傳遞給中學生。
(2) 塊狀課程:STREAM沉浸式夏校
本中心推動的塊狀課程(STREAM沉浸式夏校)含有3項目的,其一是推廣科技女力的概念,其二是強調與城南社群的關聯性,其三則是落實高教公共性之理念。此塊狀課程將秉持科技導入人文之理念,由通識教育中心與臺科大科技導向實驗室進行跨域協作,在本校學生團隊的協作之下以臺科大城南周邊的文化聚落作為學習場域,帶領高中生一同進行跨域實作學習。
為了培育π型人才,本校期望通識教育中心能夠承擔「右腳」的角色,能透過行動學習的方式來參與臺灣乃至國際社會的發展,因此,深入城南文化聚落、推動「城南學」的建構,就會是本中心帶領本校學生一起「舞動社會」,培育不一樣的科技人的重要做法之一。
活動內容與分工
本次夏校將由通識教育中心負責統籌,將STREAM概念發展成五天四夜的營隊式課程,以高中生為課程「學員」,並招募臺科大學生以「助教」身份加入協作。夏校學員將分成3組(學習家族),分別以五處城南共學基地作為學習據點,由五位通識中心教師(家族Master)及大學生助教帶領。
各家族皆由老師提出一項社會議題作為提案方向,同時搭配一組臺科大專業系所團隊作為科技外援。學員需要學習、應用指定科技,以城南共學基地為背景,提出可能解決該組社會議題的方案。
第一個學習家族以「華新街」為學習基地,指導老師為石美芳,討論的議題是「華新街新二代的飲食風格與文化認同」;第二個學習家族以「寶藏巖」與「嘉禾新村」為學習基地,討論的社會議題是:「地方創生與數位人文:一起來說城南家族的故事吧!」;第三個學習家族以「蟾蜍山」與「芳蘭山」為學習基地,指導老師為林宜珍與黃淑怡,討論的社會議題是「提升都市邊緣高齡者生活品質、營造人文自然永續家園」。這些議題已經指出本校通識教育中心對於「地方學」與「永續精神」的看重。
本次夏校營隊的對於本校大學生的學習歷程共分成三種學習的組別:課程組協助老師一起帶領學員來認識臺科大城南週邊、實地勘查並整理學習基地的相關知識;宣傳組擔任營前與營間的各項學習家族紀錄與推廣;行政生活組則擔當學員食、衣、住宿、交通等層面的規畫與協助,並安排網站資料的上架。從住宿學習的角度來說,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方式都有其重要的價值與意涵,畢竟生活學習才是最寬廣的學習範圍。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通識教育中心由於並非專業系所,組成的學生團隊成員基本上來自於全校各個科系,主要都是本校大學部的學生。因為本校是一所歷史還算悠久的科技大學,學生的組成基本上還是以理工科系的學生為主,而這些學生可以把自身專業科系的能力運用在城南週邊的文化理解與傳播上面,例如說,營建系的學生團隊可以理解週邊文化社群的建築材質與肌理,而資管系的學生則對於城南文化進行數位傳播。
2. 公民意識培育
臺科大城南週邊的各個文化聚落,諸如芳蘭山、蟾蜍山、寶藏巖、嘉禾新村等學習基地,都有過一段社會抗爭的歷史,對於這些文化聚落所進行的體驗學習,對於學生團隊與成員的公民意識的理解與養成,能在進行在地文化導覽的過程中萌芽出來。
3. 大學社會責任
對於位於城市核心的城南諸所大學院校來說,大學社會責任指的應該是能夠與週邊文化社群發揮共生共榮的能力,本次STREAM營隊式學習活動,便是期望本校大學生能夠發揮大手牽小手的功能,帶領營隊高中成員一起理解臺科大周邊的文化聚落,理解未來協作共創之可能性。
4. 真實問題解決
本次營隊式學習活動於營前會先提供各文化聚落的相關社會議題討論方向,然後再請科技外援老師與課程組學員發揮「科技介入人文」的體驗學習方式,期望可以結合實地踏查與科技導入的思考方式,學習真實問題的思考與解決方案。
5. 多元跨界創新
通識教育中心的老師來自於不同科系,專業能力本就不同,而學生則來自於全校各個單位的不同科系,再加上本團隊與校內不同科技外援單位的實質結合,讓本營隊最終能夠成為跨學科與跨專業的多元跨界學習營隊,在臺灣科技大學的歷史上,其實有其無法獨特的特殊性。
提醒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