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達魯瑪克部落文化學習暨社區服務

  • 實踐期程:2023-01-09-2023-01-13
  • 聯絡人:張奕賢
  • 聯絡方式:0952102090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3-06-21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這次部落文化探訪學習暨部落服務,我們以「臺東卑南鄉魯凱族達魯瑪克部落」為此次學習的地方。 達魯瑪克部落是以魯凱族為主的部落,部落中最盛大的祭典是一年一度的「收穫祭」,其中又以收穫祭當中的「鞦韆」為學習主軸,部落族人會在祭典前期時將鞦韆搭至在祭場中,高度約有4-5層樓高,而此次我們要向部落族人學習如何搭建鞦韆,地悶食及文化脈絡等。過去族人們在務農時,因未有多餘時間烹飪,因此便將石頭燒熱後,將食物放進葉子裡包起來,一同埋進土裡,利用石頭的熱度悶熟食物。 此外我們將學習部落的傳統樂舞歌謠,包含男生的勇士舞和女生的祭祀歌…等,透過歌曲的涵義我們可以了解到部落的文化。 在學習文化的同時,我們也透過自身的能力服務部落,透過家家戶戶的清潔打掃,彼此相互學習且尊重,體會部落族人們日常生活,感受部落與都市的不同之處。 將所學習魯凱族文化帶進校園中,透過文化成果發表方式等呈現,傳達給每一位師生,強化多元族群融合,增加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活動內容與分工

這次活動以部落文化學習暨部落服務為主,活動分為五天四夜進行,共計24位同學參與。 將同學分為聯絡組、鞦韆組、食物組及總務組 聯絡組: 負責與部落的講師、協會溝通協調並規劃本次活動課程內容,落實學習原住民文化及為部落服務為目的,期望部落與學校一起共學、共好。 鞦韆組: 分為3小組進行,從採集竹子、挖地洞、編鞦韆繩,慢慢地將鞦韆搭建起來,透過講師指導下,以及學員間的默契合作,不僅學習到傳統文化的智慧,助於提升學員情感連結。 食物組: 魯凱族有很多傳統食物,包含小米糕(abai)、豬血腸和地悶食(icibi),這次食物組體驗地悶食的製作過程,分為2組進行,採石頭搭建及食材清洗,從老師帶領下透過有效的分工,讓整體團隊進行順利,也讓我們跟著族人一同學習如何製作傳統美食。 總務組: 協助處理活動費用(包含講師費、交通費、住宿費等支出的明細匯整以及各項活動場地及器材租借等。
實踐目標與說明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這次部落文化學習暨部落服務中,我們為部落族人搭建鞦韆,其中工程及設計系的學員們運用在學所學的工程及設計專業知識教導其他學員,如何思考設計、結構等問題的建築工程及如何支撐設備及運作的機械工程知識等等,透過團體齊心協力搭建鞦韆。 1.建築工程知識:搭建鞦韆需要考慮設計、結構和安全等問題,因此需要懂得建築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機械工程知識:鞦韆需要機械設備支撐和運作,因此需要了解機械工程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如運動學、動力學、機械原理等。 3.設計技能:搭建鞦韆需要設計符合人體工學、美學和功能性的結構,因此需要具備相關的設計技能。

2. 公民意識培育 身為都市原住民的我們,只有大節日或是祭典時才會回到部落,本身對於族群自我認同越來多的不認識及理解,因此我們期望透過活動讓更多學員瞭解原住民的文化脈絡,建立族群文化認同。

3. 大學社會責任 此次部落文化學習暨部落服務中,我們將部落所學習到的傳統歌謠舞蹈及文化祭儀等,帶進校園中,期望透過自身經驗及專業將原住民文化散播至校園中。透過社團成果發表等呈現方式,讓大眾認識魯凱族文化,提升族群融合及自我文化認同。

4. 真實問題解決 在搭鞦韆 鞦韆的組成主要以四根竹子支撐以及基底的固定,兩者是息息相關,再搭建之前須先觀察竹子與地洞的相對位置。再挖掘地洞時勿將孔挖太大,深度須夠深。每一環節需要學員彼此默契及分工,確保搭建鞦韆時的安全。

5. 多元跨界創新 五天四夜的課程當中,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知識,也期望透過所學與自身專業領域結合,透過來自不同科系的學員藉由討論研究發揮所長,將傳統與現代科技結合並創新。



提醒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