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臺北市私立中山國小 轉呀轉!指尖上的生醫科學

  • 實踐期程:2022-09-08-2022-11-18
  • 聯絡人:陳品銓
  • 聯絡方式:pcchen@mail.ntust.edu.tw
  • 顯示於公佈欄:是
  • 公佈欄顯示截止日:2022-10-06
  • 提案編碼:請聯絡提案聯絡人

實作說明

實作說明 台灣教育改革提倡強調科學探究的重要性,根據108課綱設計國小自然科學教育課程,僅認識動植物與青黴素,對於傳染病的認識與傳染途徑一無所知。然而世界上正面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傳染,衝擊全球醫療、生活與教育等。因此藉由大專生服務學習將生醫相關之科普知識推廣至小學,使學齡孩童接觸科普知識以外,同時也能啟發科學興趣。另外,大學/研究所是學生在踏進社會前的最後的訓練環境,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的面對社會快速的變動,透過融滲式教學將專業系所課程加入服務學習,以達到社會資源轉變為學生學習場域效果,因此,本計畫將大專生之機械工程系的課程「生醫晶片介紹與製作實務」融合社會實踐課程。經由專業人才帶領之下,將生醫晶片科普知識推廣至小學,藉由探究與實作活動認識新冠病毒與生醫科技,藉此培育科學的轉譯能力之外,同時將專業知識融入生活當中,使學生面對專業知識不再陌生,並且提升學以致用的效果。

活動內容與分工

參與計畫的人員分為教學團隊與活動人員,教學團隊成員有開課與授課教師(本計畫主持人)、跨領域授課教師(共同主持人)、教育背景之博士後研究員(協同研究員),以及四位助教成員。授課教師負責講授與生醫晶片相關的知識。教育背景之博士後研究員負責反思作業之設計,並帶領機械工程學系選修課程「生醫晶片介紹與製造實務」之修課學生作為活動人員,講解實驗原理與帶領小學生手作實驗,透過服務學習的方式讓活動人員進行36小時的社會實踐。
實踐目標與說明


本次實作內容如何達成下列實踐目標並簡述說明,以作為審查評核之參考。

1. 專業社會介入 因應STS的教學趨勢,現今高等教育開始著手規劃融滲式的教學,將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何昕家,2016)、服務學習與專業課程(華中興,2012)相互結合,使學生不僅只有專業知識,也能體認科學與人文社會、文化、歷史之間的交錯融滲關係,使服務學習回歸到經驗教育本質。

2. 公民意識培育 課程的設計不僅幫助學生落實公民責任,亦能藉此發展學生自身的專業,將課堂所學知識整合與應用於科普知識的傳播。另外,學生也能獲得永續發展的知識與技能,包括永續發展教育、永續生活模式、 人權、性別平等、促進和平與非暴力文化、全球公民意識、尊重文化多樣性,以及文化對永續發展的貢獻。提升具包容性、永續的都市化和參與程度,在所有國家落實整合性、永續的人類安住規劃與管理。

3. 大學社會責任 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善盡社會責任,並融入校務治理永續推動。喚醒身為台科大學生,自主參與社會活動,將課業上的知識、所學,交付給服務對象,藉此引發學生對於大台北地區的社會責任。

4. 真實問題解決 課程需要大學生帶領小學生,認識生醫晶片相關科技知識,並手把手教導學員們,完成一系列的實驗。藉課程機會提升學生溝通與表達能力。在未來,能夠瞭解服務者的需求,並且將專業性的問題,由不同語言表述方法,去闡述給服務對象。

5. 多元跨界創新 傳統的IT產業強調產品品質,卻忽略了市場的需求,所以藉由全面品質服務的模式套用在這一門課程理念,並讓學生知道未來在工作的時候,必須懂得顧客的需求。設計服務並採取最佳策略,透過良好的溝通交流,以多元創新思考達成目標,以符合服務對象的需求。



提醒事項
需先修習生醫晶片之介紹與製造實務之課程。